永宁帝震惊之后便是十分满意,他在此之前虽然把卫辞当个安眠药来用,但可不想外人知晓此事。尤其是朝中的某些老顽固,若是得知此事说不定还要说他不敬重圣贤书。现在卫辞如此争气,让永宁帝感到意外之喜的同时。也为他为何如此喜爱听卫辞讲经有了合理的解释,他自然对卫辞十分满意。只是永宁帝满意,自然也有人不高兴。卫辞是陈阁老的徒孙,天然站在陈党的立场。与陈党对立的人怎能眼睁睁看着卫辞这么讨陛下的喜欢。因此正当永宁帝对着卫辞满意的点头时,立刻就有大臣阴阳怪气道:“卫侍读将来不做官了,去茶楼当个说书先生也能招揽不少客人。”此话一出卫辞的眼神中划过一抹阴沉之色。他是朝廷命官,被人当着皇上的面嘲讽去茶楼做说书先生,实在是欺人太甚!好在陈党也不是无人,嘲讽卫辞的大臣话音刚落,当即就有陈党一派的大臣道:“孙大人嘴皮子如此利索,将来不做官了也能去南街打竹板啊。”古代只有要饭的才会打竹板,因此孙大人瞬间怒了:“胡志豪,圣上面前,你安敢辱我!”胡志豪满脸无辜之色:“孙大人这话可就冤枉我了,咱们不是在玩笑吗?毕竟孙大人说卫侍读将来做说书先生,卫侍读可没生气。怎么孙大人只许州官放火,不许百姓点灯呢。而且孙大人一把年纪了,这涵养怎得连卫侍读都…”说到这胡志豪停住了,他眉头轻皱的摇了摇头,嘴中还发出“啧啧”的声音,一副孙大人心胸太狭窄的模样。孙大人脸色都青了,这个胡志豪嘴也太损了!胡志豪是御史,平时靠嘴皮子吃饭的,论吵架三个孙大人也吵不过一个胡御史。永宁帝对于下属官员在自己面前争吵早已经习以为常。这些文官不就这样吗,早也吵,晚也吵,从他的朝堂吵到他的御书房。普通人都说女人爱吵架,只有皇帝知道,男人比女人还能吵!尤其是朝堂之上发生了什么事,朝臣意见不同时。这些文臣更是能吵翻天,情绪上来撸袖子打起来也不是没可能。至于私下的明争暗斗,那可比后宫嫔妃争斗还要精彩危险的多。所以千万别说宫斗是雌竞,因为如果宫斗是雌竞,那朝臣党争就是雄竞。大家归根结底都是在讨好皇上,文臣武将习得文武艺,货与帝王家。费尽心机想得到皇上对自己一派的政治上的认可,以此加官进爵,荣华富贵。后宫嫔妃则是靠美色得到皇上的宠爱与眷顾,惠及自己的家族。对皇帝来说,无论朝臣还是妃子都是一样的。永宁帝冷眼看着孙大人和胡志豪在他面前斗嘴皮子。眼瞅着孙大人落了下风,他才不紧不慢道:“行了!怎么听一场讲经你们也能吵起来,真是一天都不让朕安生!”说完永宁帝皱眉看了一眼孙大人,又道:“孙爱卿,你也不要太小肚鸡肠。胡爱卿,你一天不跟人吵两句嘴,心里不舒服是不是?天天听你们吵吵来,吵吵去,吵的朕都头疼了!”永宁帝乍一听一碗水端平,孙大人和胡御史他都斥责了。可闻听此言孙大人脸色十分难看,胡御史脸上却没什么变化。孙大人身为朝廷官员,被皇上盖章定论他小肚鸡肠,以后在朝堂上还怎么混?就凭皇上这一句小肚鸡肠,往后半辈子他都能被人嘲笑死。而胡御史他本来就是个每天参人的御史,可不每天吵架,他不吵架还是失职呢!所以永宁帝对于孙大人和胡御史的训斥表面上各打五十大板。实则真正名声受损的却只有孙大人一人。关键是孙大人还不能再继续与胡御史争吵,只能咽下这口窝囊气。由此可见,永宁帝心中是偏爱卫辞的。在场的陈党人见状心照不宣的对视一眼。接下来的日子,永宁帝召卫辞召的更勤了。以前他还把卫辞当安神药,中午疲惫了,召他过来讲讲经,催催眠,睡个好觉。现在则是无聊的时候,也把他叫来讲历史,全当听说书了。永宁帝对卫辞的偏爱令朝臣无不侧目。就连四皇子,也就是安郡王都特意找机会恭喜卫辞入了皇上的眼。永宁帝是个还算大方的皇帝,他喜爱一个臣子自然会赏赐。卫辞常伴君侧,永宁帝除了偶尔赏他点古籍字画外,后来居然还主动给他升了官。那时卫辞入翰林院已经快满三年,他本来正在找人安排下放外省为官的事。京官下放没有意外的话都会官升一级。卫辞是想下放某个地区谋个知州攒点资历。当下官员想要一直往上升需要外放的资历。历数朝堂上正四品以上的官员,哪个没有外放的经验。一直待在京中做官虽然安稳富足,但以后升官就困难了。卫辞是绝不会满足只做小官员的,自然想趁着年轻赶快积攒外放经验。最好回到京中时直接升到四品以上,为将来入阁做好准备。他却万万没想到有一天给永宁帝讲经结束后,永宁帝会主动问起他在翰林院是不是快满三年的事。等到卫辞点头应是后,永宁帝“呵呵”一笑道:“你这一年多常陪在朕身边,让朕也受益良多。朕也没认真赏你点什么,如今你在翰林院也快三年了,官职也该挪动一下了。”闻听此言卫辞自然欣喜,他连忙谢恩,心中却又有些忐忑。虽然他眼下圣眷正浓,但他真没打算在翰林院一直久待啊。永宁帝当着卫辞的面没有说要给他升什么官。但等他从宫中出来以后,很快就知道了。皇上升他做了从五品的侍读学士,卫辞得到旨意,心中真是百感交集,五味杂陈。升官固然是好事,更别说这还是皇上主动给他升官。旨意一下,连他的太岳父何掌院都来劝他,下放一事不要过于着急。下放什么时候都来得及,得皇上青眼的机会却可遇不可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