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6章 讲经
卫辞升官后,他在翰林院的日子也忙碌了起来,隔三差五还要值班。皇上并不是固定时间传召翰林院的官员为他讲书。他更偏向于心血来潮,想起来了就会召人过去。卫辞等了近半年才终于等来一个面圣的机会。那是一个天气极好的中午,太阳照的人昏昏欲睡。御前突然来人请翰林侍读前去御前讲书。此时恰好是卫辞值班,他不敢耽误,连忙整理了衣裳跟着来人到了皇上跟前。翰林侍读这个职位虽然只是个六品小官,但却需要极其丰厚的知识储备量。各种史书典籍都要信口拈来,因为这个官职其实相当于皇上的知识顾问。不是说只需要为皇上讲解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即可,有时候皇上也会冷不丁提问各种问题。若是皇上问的问题你恰巧答不出来,那就太难看了。而且每次见到皇上讲什么也不是官员能决定的,而是要看皇上想听什么,所以都不能提前备课。就像现在,皇上斜躺在御书房的榻上假寐,他闭着双眼,以手支额。殿中点着龙涎香,香味充斥在整个大殿。卫辞上前行大礼:“微臣翰林侍读卫辞参见皇上,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。”这是卫辞第一次单独面见永宁帝,听到他的声音,永宁帝微微睁开了眼。在看到卫辞那张面如冠玉的脸庞时,他本就不多的睡意顿时又消散了一些。这让他有点郁闷,永宁帝本是觉得精神有些疲乏,却又迟迟睡不着。这才命人去翰林院喊个老学究前来讲经。那些个老学究讲起经来云里雾里,最是催眠。平时永宁帝特别不耐烦听他们讲经,但作为一国之君。他不能让人觉得他不学无术,偶尔还是要做做样子,听那些老学究来云里雾里一番。只是不曾想以前不想见他们,想换个新鲜的脸庞都不得。如今真想用上他们了,让他们来催催眠,反倒来了个新鲜的脸庞。永宁帝心中叹了口气,然后又闭上了眼睛道:“起来吧。”卫辞垂首立在一旁,声音微低:“启禀皇上,不知您今日想听什么?”皇上依旧闭着眼睛道:“你就从尚书中随意择一篇来讲吧。”《尚书》是五经之一,因其古老的语言和复杂的文本内容,被认为是五经中最难读的一本。也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。主要记载上古时期的誓、命、训、诰等言辞,文字古奥迂涩,难以理解。就是卫辞如今的知识储备量,他也不敢说对《尚书》有多么了解。卫辞察言观色的功底不差,他刚进殿就看到了皇上眉宇间的疲惫。皇上作为天底下最有权势的人,午困了不去休息,偏在此时找人来读书。还要读最难懂的《尚书》,卫辞就是对皇上再有滤镜也不能认为他是勤奋好学。更别说皇上向来也没有勤奋好学的习惯。此时此刻卫辞不得不猜测,皇上喊他可能就是想找人读读书帮他催眠。于是卫辞摒弃了来之前,要把书讲出花样的想法。他随意从尚书选了一篇,然后用不急不缓,不高不低,不紧不慢的声音,平和的背了起来。尚书本就晦涩难懂,属于那种普通人听了也不会进脑子的。现在卫辞又用十分平缓的语气背了出来,还背的没有任何抑扬顿挫的感觉。加之他的声音本就悦耳,随着他的背书声,永宁帝简直跟听摇篮曲一般,迅速睡了过去。速度快的他自己都不知道啥时候睡着的,不一会儿居然还打起了呼噜。卫辞见状十分无语,但他又不能听,因为皇上没让他听。所以哪怕皇上睡着了他也不急不缓的在背书。反正他记忆力好,把整本《尚书》背完对他来说也是轻轻松松。永宁帝这一觉睡的极香甜,居然还做起了梦。他梦到自己灵魂轻飘飘的出窍了,乘风飞到了三十三重天。那里有神仙在讲经,声音十分美妙,听的他舒服极了。就是可惜他一句也没听懂对方在说什么。但这种飘飘欲飞的感觉极好,永宁帝沉醉在梦中,一觉睡了一个多时辰。最后还是贴身伺候永宁帝的大太监李忠眼看着皇上再睡下去,晚上该睡不着了,这才不得不瞒着触怒皇上的风险叫醒皇上。永宁帝被李忠叫醒眉宇间略有不快,李忠见状只能连忙请罪:“皇上恕罪,不是奴才非要搅扰您的好梦,实在是您在睡下去晚上就该睡不着了。”永宁帝闻言皱眉问了李忠眼下是什么时辰,李忠回答之后,他才努力平复了心情。李忠扶着永宁帝起身,他这才注意到卫辞还在旁边站着。永宁帝这才想起他似乎叫了卫辞来讲经。可他压根没听到卫辞讲几句就彻底睡了过去。永宁帝顿时开始感叹,他这个新科状元怎么年纪轻轻比那些老学究还能云里雾里。听他讲经简直比喝安神药都管用。现在永宁帝睡好了,也逐渐精神了起来。自然也没什么心情听讲经,于是他挥手让卫辞离开了。卫辞在永宁帝心中的形象也瞬间从相貌出众,风采卓然的状元郎,变成了催眠达人。过了不到半个月,永宁帝精神不济,一时难以睡着的时候,忍不住又特意把卫辞从翰林院召了过去。当时并不是他值班期间,御前召人按规矩来说本不该是他去。可皇上才不管什么规矩,点名了就要卫辞。听到御前的人指名就要卫辞,翰林院几个侍读侍讲的眼神别提多精彩。他们是真不明白,卫辞到底有何能耐,能让皇上点名了要他。他们中有人都在侍讲这个位置上做了三年了,也没见皇上指名了要谁。卫辞在众人羡慕嫉妒恨的眼神中,从容不迫的跟着李忠来到御前。果不其然皇上还是老样子,斜躺在御书房的榻上眉头微皱。卫辞上次和上次一样,声音平缓的背起了书,不一会儿就把永宁帝背睡着了。从那以后,每隔一段时间永宁帝都会召卫辞到御前背书。他年纪大了,睡觉困难,觉又轻,动不动就会被惊醒,睡不踏实。唯有卫辞在殿中给他背书时,他睡的那叫一个舒坦,一觉能睡两三个小时。外人不理解永宁帝拿卫辞当安眠药,还以为卫辞真的学识丰富,能引经据典,讲的知识格外吸引人。所以一向不怎么勤奋的皇上才会那么喜欢听他讲经。有一次几个阁老在御书房跟皇上商谈完政事后,闲聊几句。刚好说到了黄山最近格外爱听卫侍读讲经。温阁老是真的好奇,陈阁老这个徒孙到底有什么本事,能让皇上这么喜欢听他讲经?君臣相处多年,他如何不知,皇上根本就不是的勤奋好学之人。怎么一遇上卫辞还就改了性子呢?于是温阁老向皇上提出想听听翰林院的卫侍读讲经,看看他讲的到底有多好,让皇上如此流连忘返。永宁帝闻言有些尴尬,卫辞讲经到底好不好,说实话他也不知道。反正卫辞每次来御前讲经,不超过三分钟他就能睡着。温阁老如今说什么想听卫辞讲经,看看他讲的有多好,也让别的年轻官员都听听,顺便跟着学习学习。永宁帝只怕卫辞一开口,他就睡过去了。因此他连忙就要拒绝,但别说温阁老,就连陈阁老也很好奇啊!他这个徒孙到底有啥本领?难不成能把枯燥无味的讲经说出花来?怎么就能让皇上这么喜欢听他讲经,往常皇上一个月也就召不了两次翰林院侍读或侍讲前来讲经。但现在永宁帝一个月都能召卫辞四五次过去。于是陈阁老也表示想跟着听听,其他阁老也都一样,想见识见识六元郎的风采。皇上骑虎难下,只能把卫辞召来。卫辞进来后永宁帝还特意警告似的瞪了他一眼,眼中明晃晃的写着:“小子!你给我收着点,可不准把在场的阁老都讲睡着了。”卫辞满眼不解的来到御书房,本来还不理解,眼下也不是皇上睡觉的时刻,怎么就叫自己来讲经了。待看到御书房这么多大臣,和永宁帝警告的眼神后,卫辞瞬间懂了。估计是永宁帝最近叫自己来的太频繁,几位阁老大臣起了好奇心。对此卫辞完全没在怕的,要知道他一开始给自己在永宁帝面前定的人设也不是个安眠药啊!他在前世听了那么多百家讲坛和演讲技巧。本来是想在永宁帝面前把知识说的妙趣横生。让知识以一种听故事的方式进入永宁帝的大脑,从而让永宁帝对他好感大增的。谁曾想永宁帝每次都是困了才叫他,他只好跟着配合当个安眠药了。现在他终于有了正式发挥的场合,卫辞当即打起了精神。这次永宁帝不是为了催眠让卫辞讲经,自然没有在指什么《尚书》让他讲。而是随手指了一个《左传》中的弦高犒师让他来讲。弦高犒师指的是春秋时期郑国有个商人弦高,常年来往于各国之间,靠着贩卖货物为生。有一天他赶着一批牛去做买卖,走到滑国时恰巧看到一个庞大的军队正在往郑国方向行进。弦高见之大惊,他仔细观察了军队,发现他们是强大的秦国军队。而且看这架势,好像要偷袭自己的国家。弦高顿时心急如焚,知道自己的国家没有防备被偷袭,定会伤亡惨重,说不定还会被灭国。就在这危机关头,弦高迅速冷静下来,他一边派人回国报信。一边冒充自己国家的使臣,去犒劳秦军,以达到迷惑秦军的目的。他赶着自己所有的牛向秦军走去,秦军将领问他是谁,所为何来。他回答说我国国君听说贵军前来,特意派我来犒赏秦军。我国虽不富裕,但为了贵军行程顺利,愿提供一切所需。秦军将领闻言十分惊讶,本以为这次偷袭郑国,郑国一定毫无防备。谁知人家早就知道了,还这么有礼貌,如此一来,他们反倒不好在向郑国下手。但本着来都来了,也不能空手而归,于是秦军转道把滑国打了一顿,并抢夺了大量财物。弦高的机智应对,使自己的国家避免了一场亡国之祸。郑国国君得知此事后对弦高大加赞赏,还要赏赐他。但弦高拒绝了,还说他只是尽了一个普通百姓应该做的事情。保护国家是每个人的责任,不需要赏赐。这个故事告诉后人做人要灵活应变,更要爱国忠诚,在国家遇到危难之时,应挺身而出。凡读书人应该没人不知道这个故事,这也不是新鲜故事。温阁老等人想不出,卫辞能把这个故事讲出什么花来。谁曾想卫辞出乎意料,他听完永宁帝的要求后,在脑海中以最快的速度组词排句。很快以一种半说书式的方法,语气抑扬顿挫,跌宕起伏的把这个故事讲了出来。在场之人明明都知道这个故事,但还是被卫辞讲的吸引了心神。甚至卫辞还引经据典,一个小小故事他硬是讲了差不多四十分钟。且这四十分钟他讲的妙趣横生,在场的竟无一个走神的。再加上他的引经据典,等他讲完,众人居然都觉得受益匪浅。这下连温阁老都不得不在心中感叹,不愧是名震大周的六元郎。还真有点本事,一个弦高犒师还真能给他讲出花来。怪不得陛下那么喜欢听他讲经,这种又新鲜又吸引人的学习方式谁会不喜欢呢。殊不知此时就连永宁帝本人也惊呆了。这还是他认识的那个一张口就能让他马上睡过去的卫辞吗?他还是头一回知道卫辞竟然能把讲经讲的如此趣味无穷。让人听了意犹未尽,只盼他能再讲一场。这一刻永宁帝都快怀疑卫辞是不是被人夺舍了?这变化也太快了吧!真没想到卫辞还有这本事!如果其他的翰林侍读讲经能讲的像卫辞一半有趣,他也不至于看见他们就头疼啊。